序 言
孟春三月,莺飞草长。时光的车轮匆匆向前,来不及回味,来不及感慨。更多的风景与希冀又扑面而来,带着温暖,带着力量,带着花香。让我们放慢匆匆的脚步,静下心来,用心去聆听那花开的声音……
今天,我们遴选的只是部分佳作代表,是一个缩影。嗅着书香,喜悦分享,纤纤稚嫩尽情流淌。或徜徉书海,意犹未尽;或心灵独白,娓娓道来;或励志奋进,激励自我。
很难忘,这些年来,我们树人的每一位学子,他们在老师们的精心培育和细致入微的呵护下,快乐学习,健康生活,奋力进取。我们欣赏到了他们尽情展示出的拼搏奋进的美丽,他们身上总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目标追求,一种努力做最好自己的决心。他们与校园一样美轮美奂,一样焕发着勃勃生机。她们刻苦拼搏、奋力进取的精神是对学校核心文化最好的诠释,已凝练成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让我们在这个美丽的季节,携手奋进,一起用勤奋演绎更多的故事,让校园因我们而更加精彩!
树人的每一缕花香,都是那么沁人心脾;聆听同学们生命拔节生长和花开的声音,就是老师和家长们最幸福的时刻!
新的风景
明月挂树梢,古卷清幽。静谧的夜里,仿佛被一层轻纱覆盖,暖黄色的光晕在微风中摇曳,斑驳陆离地洒在青石板路上。影影绰绰间,我仿佛又看到静坐其间的那位老者。鬓边银丝在昏黄的烛光下闪烁着岁月的光芒, 骨雕般的毛笔在宣纸上缓缓铺陈,每一笔都承载着无尽的守望与期盼。
小时候,我总是盼望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家家户户才会把那油纸灯拿出来,晾晒在阳光下,轻而透的伞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透亮。那时,我对油纸灯充满了好奇,它们似乎承载着我对故乡的所有记忆和情感。
正月的潮汕,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年味,喜庆的鞭炮声连绵不绝,如同天际绽放的烟火,绚烂而热烈,在这份繁荣之中,我寻觅到了两盏古朴的油纸灯,它们静静地悬挂在院门口,宛如两位慈祥的老者,守护着家的温馨与安宁,烛光透过薄薄的油纸,溢出温暖而柔和的红晕,轻轻地,悄悄地,映照在斑驳的旧墙上,为这寒冷的冬夜增添了几分暖意。
老爷爷身裹厚重的棉袄,站在门口,细心地调整着灯笼的每一个细节,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屋内,欢声笑语交织成一片,那是家人团聚的幸福乐章,厨房中,香气四溢,那是年夜独有的味道,缭绕在每个人的心间。老爷爷手中的细线轻轻拉动,虽被岁月刻上了深深痕迹,但他的笑容却如同 冬日里的暖阳,温暖而明媚,他轻抚灯笼,眼神中满是对这份传统手艺的热爱与珍视。
那小小的油纸灯是潮汕人心中的抹亮色,不仅为赶路人指引了方向,更承载着"财源滚滚"的美好寓意,在正月里点灯,已成为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习俗,它如同一根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承着祖辈们的智慧与情感。
记事起,每当年关将至之际,,也就是春节来临之时,我便能看见他制灯的忙碌身影。穿梭在实木八仙桌旁,那里是他的舞台,他手握骨雕毛笔,飘溢着丝丝缕缕的墨香光影下,他手握毛笔。 一笔轻劈过去,似重非轻之间,在轻薄的纸上落下红墨,随即,又细细地,缓缓地勾勒笔画。平稳的毛笔游走。浓烈的字方正地躺在灯笼上,这里用的是鲜艳的红,再用稍细的毛笔顺势在一旁勾勒出雏形,点点画画,笔下抹抹的红花绿叶漾在了素纸之 上,生机勃勃,仿佛春天已提前到来。
他的神情,是如此的专注而宁静,时而温柔,如同春日里和煦的阳光,温暖而明媚。他的眼神都聚在了手里朴素淡雅的纹路上,像是望着极远的远处, 又像是盯着极近的近处,藏青色的外套有些发白,虽已略显陈旧,却更添了几分岁月的意味,细细的镜框下深邃的眼眸流露出淡淡的目光,脸上的皱纹缓缓舒展,有劲的手在弧形的灯笼上留下流畅的笔画。落笔,他的影子斜斜地打在旧墙上,收在了夜的静谧里。
油纸灯的制作过程繁琐而复杂,需经历十六道工序的精心打磨。老爷爷的手在竹片的摩擦下留下深浅不一的伤口,他的眼更需要连续专注好几个小时,但他似乎对此并不在乎,我摸上了他指间的厚茧,询问他为何如此执着于这份非必要的事,他只笑了笑说这是这片土地的热爱与传承。
油纸灯笼再次被高挂,点点香烛中是潮汕人的祈福,烟火燃燃,温和的光,我看到的是他眉眼间的坚定与守望。
又是一年年末,我走在人头攒动的街头,各式各样的花灯应接不暇,那些璀璨的灯火虽美,却寻不到儿时的那盏油纸灯笼了,我想是那纯手工的坚守,是那无言的传承真正打动了我。我怀念儿时的那盏油纸灯笼,怀念那份简单而纯粹的美好。
故乡的灯下,院落门前,老爷爷的身影依旧孤独而坚定。他与那盏荒凉的油纸灯相互守望,期待着有一天这份传统能再次焕发光彩,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他不仅仅守着这一烛灯光,盈盈的光照在故乡的土地上,守着这脉脉传承的民俗,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灰尘总有一天会被揭下,那份坚守与守望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底,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初二(5)班 殷子舒
我也有自己的光芒
砖瓦窑里的火星肆意无拘的迸溅,那新生的器皿在上千度的高温中化作为器。火星一头扎进尘埃中,化作含苞欲放的花朵,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
旷野、泥土和芳草的清香在空气中酝酿,愈酿愈久。可我却似丢了魂一般漫步在村头,一次又一次学习上的失利,让我坠入谷底。天空泛起了鱼肚白,村子的东边座落着黑黝黝的砖瓦房,弥漫着缕缕滚烫的白烟,成了这不知名村庄的象征。
这方小小村庄保留着原始的制陶工艺,似乎与世隔绝。沿着小巷前行,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响成一片。家家户户传来锅碗瓢盆的撞击清脆响亮,余音袅袅。眼见得这家把腌渍的菜放在陶罐中,那家将刚上釉的陶瓷陈列在院子里,小贩吆喝着,小摊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陶器,黑里带红,红里掺黄,风格迥异,朴实无华。
见我徘徊了许久,制陶老匠人将我带到了后院,将一块泥坯放在一个大圆盘上。在我目瞪口呆之际,老匠人已熟稔地将坯土制成形。我用手轻轻碰触,只感觉泥土上仍余一片温热,透过手掌的肌肤,仿佛能感受到它体表下的血液。滚烫着,汹涌着,鲜活着,透过那浓酿的泥土气息仿佛还能够嗅到湿漉鹿的芳草清香,沉醉在这朴素、单调的境界之中,我仿佛与泥土融为一体,感受着它的命脉。老匠人小心翼翼地将它捧起说:“这陶器啊,就像人一样各种各样,你别看它外表粗糙,但却比普通瓷器耐用,而这些陶器啊,样式不同,这用途啊也不大形同,但它们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熠熠发光。”一语点醒梦中人……
回到家中,我拿起那尘封已久的画笔,勾勒出那小小的村落,朴实无华的人们,那各式各样的陶器,画笔游走在白纸上,一点一线仿佛都与我产生了共鸣。倏那间,一副活灵活现的画出现在眼前。在指尖碰触间,我忽然明白了,随手打开一个铁盒,里面是那一张张绘画奖状——我的来时路,是它们一点点汇聚,让我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光芒。
生命不就是如此吗?在那漆黑的夜空中,是不同的星星,闪烁不同的独属自身的大网,勾勒成了无数条璀璨的星河,从空中流淌而下……我就如同那星河中普普通通的一颗,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默默奉献,闪烁着平凡而又独特的光芒。
平凡的花也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色彩,正如这一代又一代的制陶工人,他们也是尘埃之中的一束花朵, 虽然平凡,却在岁月里绽放着独特的芬芳。
初二(6)班 李奇威
孤独是温暖的
敬爱的卓吾先生:
见信如晤!
小生前日游历荆楚时,曾专程造访先生于麻城芝佛院之故居,陋室苍凉之间,游人皆唏嘘先生一生孤独,千百年难觅一知己。可小生却分明在这古刹寂寥中,觅得一丝一缕独属于先生的温暖。
您生在一个活泼而又叛逆的时代,就在那个时代,崛起了一个激进且有些离经叛道的理学分支——泰州学派。你似是一个注脚,是那个时代的回光返照。
您又超脱于那个时代,你以批判一切陈规的勇气力图摆脱世俗的羁绊,将自由的希望播撒,让它们顺时间之河而下,在某处靠岸,生根发芽。
离群索居者,不是神明,便是野兽。可惜在那个将圣人奉以为神的时代,您的思想恰似封建礼教面前的洪水猛兽,遭遇世人不分青红皂白的质疑,谩骂,甚至是羞辱,最终被冠以“狂士”之羞名。
人们常将你于阳明,朱子并提,可你又对尖酸刻薄的程朱理学嗤之以鼻。你以麻城芝佛院中樵人对于天理的诠释,以一种近乎儿戏的口吻阐述“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的不屑。在当时那个将圣贤供以为神的时代,您无疑是混沌夜空中那颗最亮的星。
理学旧秩序已经陷入腐朽僵化,许多伪君子打着理学道德的大旗整日空谈。“世间功名富贵,与夫道德性命,何曾束缚人,人自束缚耳”,语出惊人,身居知府高位的您已经完成了无数世人奋斗一生无法完成的梦想,却因一些繁琐的程序而当众失态,一把扯下头上的乌纱帽甩在胖巡抚的肉脸上,大喊一声:“世间万事皆假,人身皮袋亦假也!”,扬长而去,潇洒而不羁。
您独居一份超然物外的旷达,隐居寺院的你常常揭不开锅,连请客吃饭都要客人自备食材,常受僧人接济,人不堪其忧,先生也不改其乐,在《续焚书》中信口歌咏“平生懒著书,书成亦快余。惊风日夜吼,随处足安居”。您所追求的可不是世俗的纸醉金迷,您的愿景是帮助世人跃出无形的监狱。您无数次在文章中提及自己个性狂狷,甚至在自述中痛陈自己性格差劲,心口不一,认为自己虽是远离世俗,其实身边人都被自己拖累,对着镜子骂自己是个沽名钓誉的小人。您采以极端的方式表示对虚伪理学的抗议。
先生原谅后生的妄自揣测,我亦常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的思想告诫自己的真心,却猛然发现,泰州学派的批判往往能精准切中理学要害,却难以超越,难以建立一个全盘代替理学的全新思想秩序。正如您同时期地球另一端的马丁·路德,一名伟大的宗教革新先贤,你们的思想都是为新时代的号角而生,却终究没有打破旧时代的桎梏,您的歌颂对象终不过是以往的帝王将相,路德的立场只能是换汤不换药的教廷,不能彻底实现思想解放,注定只是一朵结不出果实的昙花一现,兴也快,败也快。
朝廷还是没放过您,在狱中割喉自尽之际,您只留下一句“七十老翁何所求”的遗言。很多人说这是您对压迫的控诉,可在小生看来,何不是追求真理之人求门无路之后绝望的自暴自弃呢?惟愿先生在天国,能再度寻觅到独属于孤独的温暖吧。
我沿着先生的足迹一路追寻,在满地斑斓中寻到了您,您着一身打满补丁的短衣,棉絮从破洞中飘散,我发问:“先生是否已寻得人心之至理?”
您俏皮一笑:“人心之至理,自在人心。”
您所追求的自由,比时间更久。
您所秉持的思想,比岁月更长。
先生勿念学派之宗传,小生必将携先生之志,在先生所指明的小径上继续探索先生未走完的路,永葆纯洁之真心。
此致
敬礼!
与您一道探寻真理的后生
甲辰年 立夏
初二(12)班 李康宁
孤独是温暖的
已是寒冬,风声飒沓,夹着纷飞大雪。天地上下一白中,唯有那一抹灯光是温暖的。它孤独地闪烁,无惧风霜。
(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风雪只会衬出你的锋芒——你,是那个时代的剑。我抚摸剑身,追寻你的身影。
你出生时,家乡历城,已沦陷十年,祖父累于族众,不得不从仕金朝。可你很清楚,祖父的一腔报国情从未改变。你自幼聪慧,早早被寄以厚望。而正是这份“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的倾力栽培,才铸就你燕赵奇士的侠义与风骨。因此,当你领精兵奇袭金营,活捉奸细张安国时,只令人凭添无限敬仰。朝中,“壮声英慨,儒士皆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你在一片赞叹中从仕南宋。
本以为,凭你的精练、才干,定能直攻北方,收复家乡。可由于你“主战”的作风,又碍于“归正”的身份,在偏安成风的朝廷中,你屡屡被贬。数十载,仅被起用三次。落日楼头,孤鸿声里”,剑气未老人己老,一心向北壮志难酬。“少年不知愁滋味”,“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时,只见砍不尽的桂婆娑,长空万里看不尽山河。岂止一个愁字能了得?昔日壮志赴江南,今日不料为游子。那望不见的故乡,只磋砣了青春年少,落得如今痴翁雪中独舞剑,剑气如故,却无法伤敌裳!
一腔愁绪化作悲壮词,而雪中轩辕翁的长啸,未曾结束。抚剑,剑上映出我的面庞,眉宇间多了一分坚定的信仰。
(二)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
飞雪不敌你的热忱——你,是那乱世中的炬火。我望向远方,炬火映亮了我的脸庞。
我知晓,当时的革命之路有两条。
孙中山放倒了满清这棵大树——鼠偷虫蛀,树己枯死。抡起斧头三两下,惊走一群猢狲。
可这地下满是腐朽大树的根——七七八八,密密麻麻,布满了整个中国。只等合适时冒出地面疯狂生长。
而先生你,走了最难的那条路,甘愿作民族的刨根者。
所以,你是孤独的先驱。前方若没有光,你便是炬火,照亮远行的路。
可是那腐朽脑袋被千年的辫子缠缠绕绕,能奈何了?人们怀念皇帝,怀念辫子。坐堂的还是屠夫,挣扎的还是百姓。狂人做了候补,阿Q被杀了头,“七斤们”一代不如一代,孔乙己还是被穷死了。方玄绰拐了个弯回到旧轨道,闰土最后还是弯腰叫了一声“老爷”……
许许多多旧日聚首的同志,或多或少的走散了,退缩了。甚至那些引领在前方的前辈,一个个竟也推搡起来。可先生的呐喊也唤醒了英勇就义的刘和珍君,许许多多“为中国而死的青年”......
但先生还没走出这片黑暗世界,却已走到生命的终点。只是留下的炬火撕破了长空,等待曙光的到来……
我握紧薪薪相传的炬火,向前奔跑……
(三)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大雪只会使我成长——我,是新时代的苗。雪仍在下,只是我已不觉寒冷——无数的你冒着风雪歌唱。那一个个隆冬里,你们的生命里有整个夏天。
教室里的你——只为点亮山区女孩的梦;
捍卫边疆的你一无畏艰难风霜;
实验室的你——不论虚名与张扬;
……
孤独是温暖的,逆行是欣然的。无论风雪交加,也有鲁迅先生“如此这样,便对么”的质问,也有蒋百里先生“千言万语,只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的振聋发聩,有柏杨先生的批判,有秋瑾的就义,更有无数的烈士抛头颅,洒热血……
离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让我们携手——跨过昨日的悲凉,共铸美好的今朝!
初二(13)班 袁景泽
时间的答案
时间的长河从九千年前的骨笛中流淌而出,淌过这片土地千年的风姿。无数行色匆匆的人在此驻足,他们抛出自己的问题,用一生去等待一个答案。
他们之中有臣子、天子、人民之子,有无数的问题,可答案却只有一个词。
“身执傫臿,以为民先。”时间之河,自大禹而启。
禹拍了拍头巾上的尘土,深施一礼。“何以救民于水火?”时光不语,禹静默良久,转身离去。自此山河间多了一条苍茫的人影。
禹率领民众,身先士卒。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疏浚河道,引河入江,引江入洋。在强烈的责任心的驱使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左传评之“美哉禹功!明德远矣。”
我们不可否认他的行为是在塑造自己救世主的形象。然而纵使他不知道时间的答案,但至少明白人心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与答案失之交臂的人。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时间之河,自杨广而畅。
隋炀帝从龙轿上缓步而下,浑厚的声音回荡在山谷中。“朕的国家如何天长地久?’’时光不语。隋炀帝高问三声,起驾回宫。从此,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
随着隋炀帝的一声令下,在无数壮丁的口号声中,在汗水与泥土的杂糅中,滔滔河水开始奔腾在久旱的大地上。自此稻花满怀,麦黍芬芳,千古流韵,万里通途。两千公里的功绩,横贯古今。
可当华贵的龙舟驶过波澜壮阔的水面,他可曾想过船下的累累白骨来自与他毫无差别的种族?当人民用血汗填满的江河沦为他游玩的捷径时,他可曾想过自己将在人民口中遗臭万年?他一定不知道时间的答案,因为他从不为人民着想。
这,是一个与答案背道而驰的人。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时间之河,自新中国而昌。
一支破烂不堪的军队出现在时间的河畔,简单修整后便匆匆离去。临走前他们高呼着口号“为人民服务!’’他们没有提出问题,因为他们对答案了如指掌。
那条两千年前黄沙掩白骨的亡国之河,如今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盛满了希望与安康。2025年二月,京杭大运河全线补水工程启动。随着新鲜血液的注入,无数错误的答案被冲刷殆尽。漕运博物馆、源头遗址公园等一系列建筑的竣工,让沿线城市的经济文化交融发展。这条古老的河,终于千帆过尽万木春。
当这条河流成为为人民而流淌,为人民而服务的工具时,它便将从此流淌千古。当一个政权将人民放在心上时,它就注定坚不可摧。
这,是一群与答案如出一辙的人。
其实答案无处不在,它是禹的随从;是隋炀帝的轿夫;是共产党军队里的小号手;是我泱泱华夏的每一个人民!人民二字,史书上飘飘几笔,却重若千钧。禹的光环遮住了十万人民肩挑手凿的力量;隋炀帝人生的波澜冲淡了百万人民血肉铸造的伟绩。可是拂去历史豪杰那些缥缈华贵的面纱,是厚重的,毫不起眼的人民铸就了华夏的辉煌。不必光去赞美高耸的山峰,平坦的丘陵一样不朽,人民深埋于历史的厚土,却光彩依旧。
时间的答案,一直都是人民。
涓涓不塞,是为江河;星星之火,是为人民;生生不息,是为中国!
供稿| 语文教研组
排版|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