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教育 > 在学习方面的心理学效应

在学习方面的心理学效应

2019年09月18日 08:26:23 访问量:15369

                                    在学习方面的心理学效应

 

蔡加尼克效应

 

有这样一位服务员,他从来不把客人点的东西写下来,而是记在脑子里,“再来一杯咖啡......请来一杯茶......来一份蛋糕......",直到结账。

可一旦结完账,你再过去问服务员刚才那份账单上面都有什么,服务员却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像是一结账,服务生就把那份账单从脑子里彻底删除了。在这之间,服务员的大脑发生了什么?

这正是我们要说的蔡加尼克效应蔡加尼克效应是基于勒温和蔡加尼克提出的一个假设:没有完成的任务或目标,会比已经完成的那些,在大脑中驻留的时间更长。

他们用实验验证了以上的假设,并且还发现,“一份信快要写完的时候遭到打扰,远比刚开始没多久就遭到打扰更令人反感。”,意思是说:你做一件事,在关键时刻被糟糕的打断,会让你对那件事的记忆更长久。

人一旦被某件事吸引,便自然会生出一种动力来想要一口气做完那件事,而这种动力会随着事情接近尾声而变得越发强烈。“想要完成某件事的欲望,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还不算是欲望”,蔡加尼克总结说:“但是到了后来,当你投入到忘我境界之中,「要做完成」就变成货真价实的渴望。”

这个效应对于学习来说,有什么用处呢?答案是它可以对抗拖延心理----往往我们要做一件事的时候,那事太难或者太大,都会让我们畏惧,因而产生心理上的抗拒,最后这种抗拒累积逐渐演变为拖延行为。

而蔡加尼克效应的运用,我们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这种抗拒心理:在任务开始的时候,先去做一部分。

因为你一旦着手某项工作,你在心理上就给那项工作添加了“要完成它”的砝码,如果你已经开了一个好头,那么剩下的对于你来说,就不是那么值得抗拒的事了。

 

 

 

峰终定律 

 

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DanielKahneman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人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时的感受和结束时的感受,这就是峰、终定律。

通俗的说,就是你做一件事情,最后能记住的只有过程中最强烈的感受以及结束时的感受。

《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有一段大意是说:如果我们每天都学到精疲力竭才结束,那么结束的那个时刻,那种精疲力竭、那种累的感受,会像余毒一样积累。

如果你每次都是在学到“累”的时候结束,长期下来,你对学习这件事的感受就是结束时刻的那个“累”,于是学习这件事在你看来,就变成了一件感觉上很苦的事情.

这条定律告诉我们,想要减少我们整个身心对学习这件事的厌恶,我们应当选择在一个体验最好的时刻结束:在学到最高潮的时候----这是整个学习体验中的“峰”,这时的结束,感觉上是愉悦的、充满收获的。

这种感觉长期积累下来,我们对学习这件事的态度肯定会是正面的,不仅仅态度是正面的,连情绪也是正面的;

另外,这也是一次中断,恰好可以借鉴上一条蔡加尼克效应来解释,我们自主控制自己在高潮的时候结束,实际上能够引发我们“要完成它”的强烈期待----这强烈的期待,正是让我们第二天冲到图书馆的强大动力。

那怎样维持「高度的学习期待感」和「真实收获」之间的平衡呢?“权衡之策”是:在第二次高峰的时候结束更好,这时的结束既可以保证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它也可以维持强烈的学习期待。

 

 

 

自我实现预言

 

我认为你是个脾气不好的人,于是我指责你:你脾气真是太差劲了!说完之后,我看到你更生气了,哈,我说的没错吧,你果然是一个脾气不好的人!

 

这种由一个人的信念或期望,使得他引发第二个人的行为,这行为会确定第一个人的信念或期望,其实这也是自我实现预言。

自我实现预言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的预言成真了。这样的预言为什么可以成真?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可以解释,比如我们对某个人有偏见(当然,在我们看来肯定不是“偏见”,我们怎么可能承认我们是带着偏见看人的呢),一旦我们有了这个偏见,就相当于有了一个观察的视角,我们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能够证明自己偏见的信息上,最终我们的偏见得到了确认,这就是一个自我预言得以实现的过程。

就好像我们写东西时的先入为主,先有一个观点,之后我们再去搜可以证明论点的论据。你一旦深深的理解这个道理,就会发现:你的生活根本逃离不了自我实现预言的困扰----尤其在吵架中。

当然,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自然也知道怎么利用这个效应,让它发挥正面的作用:比如,你在学习上要对自己有信心,哪怕是假装自己有信心,因为即便只是假装自己有信心,也可以增加成功率,而增加的成功反过来会给你实际的信心,一环接着一环,最后实现自己有信心的预言。

所以,自我实现预言实际上讲的是一个“我该选择相信什么”的问题,好好问问自己:你该选择相信什么?

 

 

均值回归效应 

 

据说,凡是登过《体育画报》杂志封面的运动员,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就会表现欠佳,这种“冠军魔咒”不仅仅出现在体育界,在基金行业也有一个魔咒:前一年度排名靠前的明星基金,在次一年度往往表现欠佳甚至倒数。这个魔咒每年都在各行各业里应验,为什么?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出了均值回归效应,均值回归是指某项指标的表现过高或者过低后会自然回归到平均水平。就像只有表现远超平均水平的飞行员才能得到嘉奖,之后不能继续“远超水平”发挥就要落会平均水平,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真正能够决定人生高度的,是那条平均线----你的平均线在哪里,这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往往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我平均线水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气好的时候,你会忽然飙升、超水平发挥,人生得意,当然,也有同样可能会跌落谷底,但是不要一蹶不振,因为经历谷底之后,你还是会回到平均水平。

关于均值回归,知乎上有一位答主这样写道:人的生活就像投资品价值一样,是存在均值回归的。那个均值,就是你内心最深处的冲动,是你真正的欲望,是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大脑的“黄金时间”

 

这一条对于学习者来说,应该是最值得关注的,因为它影响你每一天的效率:根据脑科学理论,在头脑技能最高的时间段,工作效率可以提升到平均工作效率的两倍,甚至更多。我们的大脑在起床醒来三个小时之后最清醒,所以从早晨到上午的这段时间,是人脑机能最好的时段,重要的工作最好安排在这个时段进行。

斯蒂芬金的习惯就是这样的,他说:我的每日安排其实很简单,上午写作,下午午休,然后写信。晚上主要是读书、和既然团聚......实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在晚上修改稿子。就这么简单,我的大原则是,写作只在中午之前。(《写作这回事》)

把重要工作安排在上午是很有好处的,除了出于效率方面的考虑,其实更重要的,对于某些有拖延习惯的人来说,更有心理方面的好处:事实上很多人拖延,一大重要原因可能是项目太大获太难,因此,你必须在你一天精力和脑力最旺盛的时候,从最重要的事开始你的一天,即使它不是最令人激动的活动。

因为一旦最重要的事情在你一天的前半部分结束了,你接下来的一天都会感到满足,这一成就将增加你的信心;一旦重要的事情被处理好,你就不会觉得有必要拖着那些简单的事。

很多人热衷与去寻找“怎样提高专注力”的方法,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或许还有一个思路,就是不必勉强自己去提高专注力,而是选择珍惜自己已有的专注力。

在自己专注力最高的时段(比如早上的这段时间),做需要专注力的工作。

这样的转变有两个好处。

一:实际上你选择好好利用你所拥有的专注之后,你原本能专注的时间会越来越长----用「小专注N」来培养「N+1的专注」,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获得专注时间的延长

二,养成利用已有“专注时间”进行高效工作的习惯后,头脑就会记住这些“专注时间”,只要来到比如上午十点,头脑可能就明白了“这是集中注意力做事情的时间段”,从而会自动排除杂念,让你专心工作。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当你很想很想得到一样的东西,你反而得不到?不需要举例太偏的例子,考场上那些发挥时常的人就是最好的例证:他们很想考得好,反而考不好。这是怎么回事?

两位科学家给出了答案,知道下面这条信息,或许可以在今后挽回你的某些考试的损失,或者可以帮助取得更好的工作表现。

科学家发现----这个科学家指的就是耶克斯和多德森了,他们发现: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者过分强烈时,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动机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倒U字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动机不足做不好事情,这很好理解。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动机过高会导致效率下降,也就是前面我们说的,很想在考试中考好的时候,反而发挥失常了。

原因就在于,你动机过强,这会造成你内心的紧张和过度焦虑,以至于干扰了正常的思维活动和学习记忆,所以,动机过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碍作用。

因此,反而是那些越重要的考试,我们越不能保持过高的期待,在这种重要考试之前,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去降低自己的期待水平。

 

 

 

马太效应 

 

借用哈佛幸福课讲者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什么比成功本身是成功的催化剂。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问的是,学霸是不是因为小时候有成绩好带来的优越感,所以一直保持这种努力学习的干劲,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我想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你成绩一次考得好,刺激你下一次考得好而努力,下一次结果你真的考得好了----这又给了你自信,接着......

 

编辑:付山珊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苏ICP备2022033807号-1 地址:徐州市鼓楼区民主北路59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